体节从4—5对,逐渐增多。耳囊的形成在自受精后13—14h,在卵黄的前上方,体节前端离头
部较远,为椭园形细胞团,即听板,大小约50—60um(图20),内陷则形成听囊,随着分化则形成两部分,背面的为椭园形较大,腹面的球状,俯视为园形。至孵化后约20h,则可见二块发亮的耳石,呈长条形。耳囊在刚形成时与头端相距极远.后随着头部器官的分化,逐渐距离缩小,位于眼的后方。尾鳍的分化,在受精后约12h,尾突出于卵黄囊之外,在尾的边缘表皮突出皮褶状,到了尾芽期,其尾芽与卵黄成锐角(图19)。随着分化,尾部逐渐突出于卵黄囊,与头部成一直线(图20),皮褶在尾芽两端,沿着胚体背部中线从头部的后方至往后绕过尾端,再沿着胚体的腹面中线向前伸展,直至卵黄囊的后缘止,其皮褶状更明显,(在泄殖孔处有个狭小的间断)这些皮褶以后在一定部位萎缩退化,分别形成背部的背鳍,在脊索后端的尾鳍和肛门后方腹面的臀鳍。
心脏原基位于头部下方。卵黄的正前方,为一直管状细胞排列,至孵化后27h后,心脏开始跳动,开始极微弱,后渐渐加快,一般60—80次/min至出膜前,心脏150—160次/min,其血液的流动也很快,其流动方向从心脏出来后,经过卵黄膜后到达尾部,再从身体上侧回到心脏。其他器官的分化,因在显微镜下观察不甚明显,较难描述,未作进一步的观察。
2.5出膜前期
至出膜前期,已初具初孵仔鱼的形状。头部明显可见口,眼睛,心脏和耳囊的耳石,头部的长度为整个身体的1/3。心跳150—160次/min,肌节数一般泄殖孔前为8节,后为17节,共25节。尾部很长,并不规则的摆动,总长度约为lcm左右,出膜时尾部不停的摆动,使卵膜破裂,成初孵仔鱼苗。整个孵化过程在19℃—20℃环境水温下约需100—120h。但孵化时间与水温有密切的关系,在水温到24℃—27℃时,孵化时间只需40—50h。细胞分裂及器官的形成时间也明显缩短。
2.6整个试验以下列观察线路进行:
2.6.1分裂前期观察
500)this.width=500“ src=http://www.fh.gov.cn/hy/LW/03.htm7.gif>
3小结与讨论
通过几次对中华乌塘鳢胚胎发育的观察认为,该鱼的卵裂为不完全的盘状卵裂,发育顺序与一般鱼类基本相似,发育速度与水温有密切关系,总发育时间一般为40—120h,同时通过该鱼胚胎发育的观察,也有它比较明显的特点。
3.1该鱼的卵为降落伞形粘性卵,一端有一些粘丝,它与沙鳢Odontcbutisobscura(Temmincketschlegel)很相似,不同的是中华乌塘鳢的伞端为园弧形,而沙鳢则稍尖)。
3.2鱼类的胚节数与它的生态学特点有关。急流中岩石上产卵的鱼类肌节数一般较多,为44—48对,例如淡水中的鳊,而栖息在静水域至过着不大活动生活方式的鱼类肌节相对较少,一般38—40对,而属于底栖洞穴生活的中华乌塘鳢的肌节更少,只有24—25对。
3.3该鱼的卵子在孵化过程中需流水刺激,一般在流速4—5m/s的情况下,孵化率最高,而且卵子的孵化和发育在强光刺激下,发育速度更快,而且其幼仔的成活率也更高。
总之,在海水养殖鱼类中,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,对其胚胎发育方面的研究尚少。因而我们对该鱼在人工繁殖过程中,对其受精卵的胚胎发育作一观察和研究,对今后更进一步深入研究海水及半淡
水鱼类的胚胎发育,具有很现实的意义。
参考文献:
1.盂庆间.鱼类学.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81
2.上海水产大学.组织胚胎学.北京:北京农业出版社。1997
3.中国动物学会.北京师范大学.生物学通报,1998,33(2)
4.陆小康.关于鱼虾孵化系统中有关技术问题的探索.现化渔业信息.1996.11(6)
(本文发表于《浙江水产学院学报》1998年第17卷第4期
上一页 [1] [2]